匠门-观宋设计

思想、文化、精神的传承及创新

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资讯 > 行业新闻

如今随处可见的玻璃,跟古代的“琉璃”究竟是不是同一种东西?

时间:2023-01-06  

白居易有诗云:“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美好的事物往往像美丽的彩霞容易吹散,珍贵的琉璃容易碎裂一样。在古代,琉璃跟金银、玉翠、陶瓷、青铜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五大名器,那是非常珍贵的。

不过提到琉璃,肯定绕不开玻璃。有人认为,琉璃玻璃,不都是融化成液体又重新凝固的二氧化硅嘛。那么琉璃和玻璃究竟是不是同一种东西呢?

要厘清古代琉璃和玻璃的概念并不容易,中国人从西周起就开始烧造玻璃,但相关名词却出现得很晚。较早的史料是《汉书·西域传》:“罽宾国……出珠玑、珊瑚、虎魄、壁琉璃。”据考证,“壁琉璃”一词可能源于古罗马或古印度,后来简称“琉璃”。

中国原始玻璃,**的“蜻蜓眼”,也就是铅钡玻璃。

中国的早期玻璃的特点是烧成温度低,色彩混浊且易碎;与此相对的是西方的钠钙玻璃,顾名思义,主要由氧化钠、氧化钙和二氧化硅组成,特点是耐高温且透明度高,也就是我们如今*常用的玻璃。

到了汉代,张骞走出了丝绸之路,各种外国特产跋山涉水来到中国。从出土文物来看,汉代的“琉璃”其实大部分都是从罗马进口的。但是,汉人看到西方透明的钠钙玻璃后,并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人工制品,而是把它当成了名贵的天然玉石……所以我们看唐代的书,比如《本草拾遗》说:“琉璃,西国之宝,玉石之类,生土中。”

从南北朝起,中国人开始将铅釉陶运用在建筑上。它并不是通体透明,只是陶器外表盖了一层釉,但为了好听也叫“琉璃”。宋元尤其是明清以后,这种铅釉陶大量用于官式建筑,于是“琉璃”成了它的官方名称,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琉璃瓦、琉璃砖之类。

铅釉陶都叫琉璃了,那人工烧造的透明的那啥没名字了咋办?就把玻璃的名字送给它吧!

现在明白了吧?北京的琉璃厂并不做透明的容器,而是给**做铅釉陶的建筑构件。比如北方有一种吹着玩儿的民间玩具,如今看来应该属于玻璃,可人家就叫“琉璃咯嘣”或“琉璃不对”。

明朝时,世界进入大航海时代,欧洲崛起,经过欧洲技术改良的玻璃制品进入中国的时候,为了跟传统工艺烧制出来的琉璃做区别,被命名为玻璃。从那时候起,同样的二氧化硅就有了不同的名字。

抛开艺术和文明,单从科学角度讲,琉璃就是中国古代对玻璃的一个称呼,是一种颜色多变、没那么透明的玻璃而已。

不过在制作工艺不发达的当时,我国生产出来的琉璃跟进口的“蕃琉璃”比起来,还是存在不小的差距。南宋政治家程大昌就吐槽说“国产琉璃虽然颜色好看,但质地也忒清脆了,倒点热酒进去就分分钟炸裂给你看。进口的就不一样了,虽然样子难看点,但人家经用呀,滚烫的开水倒进去也没啥反应。”正是由于国产琉璃这种鲜艳又脆弱的特性,古代琉璃制品实用器具不多,基本上都是用来把玩、观赏的。同时,由于中国古人对玉文化的推崇,则使得“琉璃”成为了玉的替代品。

在不产玉的湖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琉璃壁、琉璃环、琉璃璜等。一看就是照着玉的样子复制下来的创新型产品。

工匠们为了让琉璃看起来更像玉,会故意在烧制的时候加入大量混浊剂,这样琉璃就会呈现出半透明甚至不透明的质地。明代是这种仿造技术的高潮,连名字都直接变成了“药玉”。*牛的是西汉的妾莫书墓,里面出土了近600片玻璃衣片,明显是玉衣替代品。这些玻璃片烧造时在表面撒了一层粉状物质,使其呈现白色陶瓷状,更像是未经细磨的玉石。

身经百战的考古学家刚看见它时竟然认其为“石衣”,可见以假乱真到了何种境界!魏晋南北朝,越来越多胡商传来了西方玻璃技术,中国不透明的铅钡玻璃逐渐被有剔透视觉效果的钠钙玻璃器具所替代,达到一个高峰。

中国有太多传统工艺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开始关心,这种技术有传承到现代吗?答案是有,不仅有还有所创新。比如这尊琉璃佛,不看展品介绍的话,很多人都会把它当作白玉吧。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逼真,是因为这尊佛的烧制者直接在里面加了玉石粉,可以说很机智了。

琉璃和玻璃纠缠了上千年,不过现在我们都明白了,琉璃和透明玻璃的区别就是因为琉璃中会含有一些铅离子以及其他金属离子,这些会让它产生丰富多彩的颜色。所以我国古代琉璃体现的是我们东方的一个神韵,美学的神韵。不过,在看到这尊琉璃佛像之后,也许你会发现又有了个新烦恼,琉璃和玉也傻傻分不清楚了……不过,这也许正是当初的琉璃工匠们想要的效果吧。



服务热线

021-64182151

微信号